iWeekly
在一个风向多变的时代,如何安顿自己,照顾好“小我”,成了大多数人的命题。谁能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呢?丈量事物尺度常以万年、看待世界维度横贯东西的历史学家许倬云,接下了这道题。他从美国匹兹堡通过视频方式,向中国大陆的读者们连续讲课,并汇集成一本书《往里走,安顿自己》,阐述一个92岁的历史学人如何在当下安心。
“里”是什么?许先生解释,它是我们的心和脑。将我们的感受、观察,投射到内心深处。世界无论怎么变化,建设好内心,才能安定、稳定。可以这么说,许先生过去的作品,都是大开大合,这本书从一个“里”字,这么小的一个字,越写越大,写到眼界无穷世界宽。我们个人的心,可以和整个世界,所有人类经过的历史相通,许先生的原话叫“通达天地与灵魂”。
住在我们心底的这个“里”,它有欲望,穿衣,吃饭,开名车,这是一种包装,许先生说“一瓶酒包装得是否好看,并不能决定酒的品质好坏”。牛顿时代的欲望是有限的,今天是量子论的世界,无穷世界的重重叠叠,欲望也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这些可能都会折磨内心。
关于如何去安顿,许倬云给出两个工具: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忠道”和“恕道”。忠,不是对上表忠心,忠,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尽心尽力做好一件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叫“忠道”。同时,做事的时候对自己能够反省,对别人能够体谅包容,将心比心,那就是“恕道”,宽恕的恕。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把自己的心放在人家的处境里去想,把人家的心也放在自己这里掂量。这样就能够“安己”。
历朝历代,一个社会经过疫情、战乱之后,思想文化必然发生巨大的转变,转而更为注重内心生活。竹林七贤、陶渊明,思想观念和汉朝人大不一样了。今天的人也是一样,死亡面前,之前占据我们生活的金钱、事业可能就变淡了很多,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许先生认为,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的根本差别,西方思想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终点,即理想国、乌托邦。但中国人认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易经》就是讲变化,永远有改进的余地,外力的刺激,内力的成长,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永远在变化,永远在相互影响。我们要安顿自己,就要看清楚这种变化,而不是惧怕变化。
中国文化不以神作为一切智慧、理想和文明的来源,西方人有上帝创世的说法,但中国人盘古开天辟地,然后他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山岳河流,所以人就是天地的中心,宇宙和个人的内心是联系在一起的。修炼自己的内心,就能辐射到社会其他部分,“安己”之后能够“安人”。
内容来源于《周末画报》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