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上海的演出市场,看似红火但怎么都有炒冷饭之嫌。反而处于淡季的艺术圈,却意外地热腾起来。本期文化版,展开清一色艺术家访谈,还属少见。对于本文主角,常年生活于瑞士的上海艺术家邱节,想必熟悉者寥寥,就连画廊朋友也争相从这里打探其出处。自1989年,进入瑞士日内瓦美术学院深造,而后在当地成家立业的邱节,离乡二十余载,大部分的个展、群展也只在日内瓦市内铺陈,难怪重返故土,仍旧一张陌生的脸孔。不过,邱节若干大小不一的铅笔纸本画,让不少观众重拾童年记忆的光景。而艺术家的耐性、隐忍、寻根的矛盾情绪,亦在画中被戏剧化地挤压、翻腾。
心目中,糯米大多数时候都被制作成甜食,但少数几次和“咸”联系在一起,却也很惊艳,比如说大肉粽子、香菇烧卖之类。似乎在一切食物里面,糯米就适合做成口味强烈的那一款,如果是咸的,势必要和肉味浸润在一起,呈现出晶莹的外观,才会有滋润的美味。
见到冯峰之前,先喜欢上他的画。布面上的那种蓝或那种红,用他的话解释,是来自宇宙的采撷,极少见又特亲切。见到冯峰之后,跟他聊他BLOG里的文字。像被黑夜笼罩的页面上,一种很上海的温润的意境,似乎是他鲜亮画布上被刻意隐匿的世俗气。好在同样的唯美。席间,他热情赞誉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及其作品。这次来沪举办北竿山艺术中心美术馆个展的路上,他还随身带着那本著名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底层的珍珠》。
我,大概就算是你们所说的“剩女”吧。既然是“剩女”,就免不了相亲或者“被相亲”。我的父母和亲戚朋友比我都急,帮我安排的相亲活动,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趟,而每次相亲也总是吃饭。但那些男的我都看不上,都没有下文,因为他们在饭桌上的表现就已经为我严重不齿。这些表现,包括他们选的那些俗气的饭店,他们的吃相,谈吐和结账时的表现。下个月,家人又要拉我去相亲了,也是吃饭。我很担心这次又没有下文。你们觉得,我真的可以根据男人在饭桌上的表现来判断是否要和他交往吗?
3年前,《周末画报》城市版开创先河推出“城中美人”专辑,一连三星期三个城市。在丰富的系列特辑中,我们用一整版的篇幅,去包装呈现一位城市美女或俊男,引来极大回响。普通人可比偶像明星更值表扬更值我们报道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一直以为,一部好的成长小说,不但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而且还影响了别人的成长。
被约写一篇关于这次展览的文章,我脑袋里有些空荡荡的,因为在香港参加展览的时候我只顾着逛街去玩了。倒是想起三件事来:一是去年看过一部非常主旋律的港产片,刘青云主演,叫《金钱帝国》;二是前一阵看了《十月围城》,据说是陈可辛发现了内地票房的秘密即在于一定要和主旋律相关才行;第三件事和最近中国足球圈正在进行的整治有关,这让我想起还有个“省港杯”,省队在连输3年后今年终于在肇庆咸鱼翻了身。
虽然我们常说,只要心中有爱,每天都是情人节,但一旦到了这个节日的前夕,爱侣都是既喜且忧,要怎样准备这一天的晚餐,才能给爱人满满的惊喜与幸福呢?其实都不用费神,只要献上你的一颗真心,就已足够。在这一天里,再挑剔的美食家都会忘记食物的味道,他/她们的心中只有一种味道:就是甜蜜,再加上甜蜜。
这年头,上街走走都有可能遇上危险,就如某汽车论坛上的“行车宝典”上说的,不只要防止你撞别人,还得小心别“被撞车”。近日“某某男”横行:既有光天化日之下脱裤吓女白领的“猥亵男”;又有在大街上见到女人又搂又亲的“变态男”;还有一位下身只穿内裤、手拿双刀讨薪的“内裤双刀男”……究竟什么原因让这群“病态男”屡屡出现?
此标题,不是指2010年的第一次打锅,而是自踏入2010年以来喝过最美味的一锅汤。如此高评价的感慨,来自本城另一家媒体的美食记者。虽然2010年才过了十来天(品尝此汤时算起),但对面对珍馐佳肴已习惯于不动声色的“食记”来说,这的确是很高的恭维。
每逢新年,在我们的传统中最讨喜的颜色总是红。红衣红袄、红灯红炮,还有人人皆爱的大红包。
大多数云端里的食物却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晕。那也许是航空公司觉得,飞机遇到气流,仍然摇晃得不够厉害,要用食物加深旅客们对飞行全程的印象。
3年前,《周末画报》城市版开创先河推出“城中美人”专辑,一连三星期三个城市。在丰富的系列特辑中,我们用一整版的篇幅,去包装呈现一位城市美女或俊男,引来极大回响。普通人可比偶像明星更值表扬更值我们报道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北欧设计师的作品,放入其中的物品和空间形成既独立又相互关照的关系,特别是亮色的水果在其间无比诱人。
杜与马,一对从事陶艺创作的夫妻,数年前来到一片有果树溪水池塘的山脚下,种菜养鱼建房子,日日粗茶淡饭,形同归隐。这似乎已经成了艺术家的某种套路了,坐在车上,在被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色搅得呆滞的时间里,我甚至为他们设想好了回答。又是厌倦了城市吧,想找一方净土,让自己能清净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