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顶级手工艺品牌爱马仕将于2014年9月12日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淮海中路217号,正式迎来其在中国的首个“爱马仕之家”。 上海“爱马仕之家”将坐落在闪烁霓虹与林立高楼之中,其别致的屋顶与花园使这幢四层建筑自成一格。
与其固守座位拿脚趾头打节拍,不如来一场身临其境的感官新体验。正如FUERZA BRUTA的中文译名,没有什么比极限震撼这四个字更加能概括形容这一剧目。收起欣赏艺术的严肃劲儿,调动视动听觉来感受来自艺术原力的极限震撼。
Thomas Tait与伦敦其他当红的设计师的确很不一样。不用衣服讲故事,没有天花乱坠的设计源泉。他所呈现的就是他的思绪,仅此而已。交流下来,很容易感受到他身上自然散发着高级知识分子的气质。他自嘲有时候非常像美剧《30 Rock》中Tina Fey饰演的Liz Lemon,聪慧、明理并且执着。无论如何,这位圣马丁时装硕士专业最年轻的毕业生、LVMH Prize大奖的获得者的确具备了成为一代伟大设计师所需要的所有条件。
可以说Normcore这个新名词的出现让那些花枝招展爱玩撞色的时尚博主显得用力过猛且不合主流,时下简单的衬衣、运动鞋和纯色系才是最受追捧的Normcore精神单品。
如果说有一种时尚新潮流值得我们为之“警觉”,“Norm core”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这个从2014年初开始从各种媒体冒起的新词成为了如今圈中人开口闭口最爱提及的关键词,穿得花哨扎眼不再受到推崇,真正的高级时尚是在不动声色的看似“正常”(Norm)的外表下潜藏一颗“硬核”(Hardcore)灵魂。它是在快速繁复的时尚大潮中逆流而生的个性态度,只有拆开各种流行伪装,才会显现“Norm core”独一无二的真正力量。
Gucci 2014秋冬系列首场海外时装秀近日于台北登场,30 位中外名模于全白秀场内呈现近60套秋冬系列男女服装。意大利菲亚特家族继承人Lapo Elkann、韩国女星全智贤以及Gucci全球总裁狄马可(Patrizio di Marco)先生,艺人杨佑宁、赖雅妍、胡宇威、谢欣颖、寇家瑞、王阳明与吴翔震现身秀场共襄盛事。
时装圈花头精搞多了,时常要从别的表演形式借灵感。舞台剧丰富的声色光影,演员们肢体表情的情绪变化,都让原本干巴巴的时装展示显得更加有滋有味。
以汇聚众多流行品牌与创意的橱窗设计而闻名的伦敦Self ridges百货,今年秋季大节庆更是花大手笔找来12位时尚界各据一方的设计师,如Az zedine Alaïa、Jean Paul Gaultier与 Marc Jacobs等以“The Masters”大师为名,以各自设计特色为Selfridges设计独一无二款式的大师系列,并在Selfridges位于牛津街门店推出特别的橱窗设计。
当代珠宝艺术家Cindy Chao(赵心绮)近日与女星、企业家兼慈善家Sarah Jessica Parker携手合作,共同设计2014年年度Black Label大师系列Masterpiece No. 1“芭蕾蝴蝶”胸针,作品将于今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拍卖会中公开拍卖,所得收益之净额,将捐赠予纽约市芭蕾舞团。胸针将芭蕾舞表演者的美妙姿态演绎得活灵活现。可随穿戴者喜好,作正面朝上或倒置配戴,创造独特的蝴蝶或芭蕾舞者两种不同造型。
当字母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蜕变为瑰丽多彩的生动图像,是不是时髦有趣多了?在2015早春度假系列中,印花女王Mary Katrantzou首次将字母视为主角,幻化为象征图形,并通过抽象拼接与并列排布,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时尚交响乐。
19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高级时装的世界中诞生了无数耀眼的瞬间。1994年,流行女王麦当娜首次出现在Jean Paul Gaultier的T台,造就了流行音乐和时装史共同的经典时刻。Gianni Versace的逝世,象征纸醉金迷的1980年代黯然落幕。Yves Saint Laurent用277套过往的作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优美的句点。John Galliano和Alexander McQueen在世纪末的时装天桥上,谱写出更壮丽的乐章。大师的陨落和新星的诞生,不断地发生在这世纪更替之时。使这一段灿若星河的时光,成为时装史上最值得铭记的年代。
近段时间,“冰桶挑战赛”慈善创意项目借助社交平台的力量击鼓传递至国内。仅与传统慈善号召的手法相比而言,这个想法确实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尤其当名人们可以用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润色自己的公益善举。
艺术家李青为《周末画报》撰写的故事并创作的画作《屏室•伊夫•圣罗兰》(2014),想象自1963年伊夫•圣罗兰与三岛由纪夫在东京的一次会面。圣罗兰时年27岁,三岛由纪夫38岁。这次会面被隐约提及于三岛由纪夫的小说《肉体学校》中。李青在两位创作者身上发现了许多惊人的共同点—对美的天才感受力、性取向和自毁气质;而三岛的刚性与圣罗兰的孱弱仿佛一个寓言的两个版本。
就在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如波浪般再次爆发之际,一向特立独行的纽约新美术馆在此时大胆推出了有关“阿拉伯世界”的艺术展,引发广泛争议。面对如何在文化和社会意义上定义“阿拉伯”这一棘手问题,这场题为“此处与彼处”的展览,通过呈现超过15个国家、几代艺术家的四十多件作品,构成了有关阿拉伯世界和艺术的图景讨论,纪念碑、战争遗物、民族身份、地缘政治,以及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照片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