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许久的2020迪拜世博会终于在去年10月拉开帷幕。这不仅是疫情后的第一次世博会,也是在中东地区举办的首届世博会。192个独立的国家馆,别具匠心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其中,东道主阿联酋馆的外形酷似在空中翱翔的猎鹰,屋顶由28个“羽翼”组成,展开后呈现的光伏面板,绿色环保,可通过它们吸收阳光来供能。
这正是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的。西班牙不缺浪漫的天才,而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雕塑家和画家于一身的卡拉特拉瓦是更独特的一个。他因似乎违反物理定律,静止却透露出动感的作品而为人赞誉。他设计了巴塞罗那、威尼斯、都柏林等多地的桥梁,也设计过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等处的火车站。即便是对建筑不那么了解的人,看到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也会被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构能力与雕塑般的优雅所打动。
“对我来说,建筑不仅是艺术之一,它就像绘画、雕塑、舞蹈或音乐一样,是最具流动性和抽象性的。”卡拉特拉瓦说,“呆板的建筑,是我最无法忍受的,我热爱有生命的建筑,就像大自然亲手创造的一样。”
确实,卡拉特拉瓦的很多设计方案,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尤其来源于人体的骨架、循环系统以及皮肤的活动与生长方式。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出生:1951年生于西班牙瓦伦西亚市 身份: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事务所创建人 代表作:迪拜世博会阿联酋馆、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地铁车站等
西班牙瓦伦西亚的艺术科学城即是卡拉特拉瓦所设计的大规模建筑群。其中,天文馆被他做成了眼睛的造型。天文馆顶部是一系列密集的混凝土拱顶,庇护着球状的天文馆。通过电脑可以控制“眼睑”的开合,水中的倒影使眼睛更完整。科学馆的设计灵感同样来自大自然,以不对称的连续树林和叶脉为设计理念,结构设计巧妙地诠释密林树干,挺拔强硬的纹理清晰有序。
评论人士对他的评价是,“这位扎根于瑞典学派的西班牙建筑师,利用结构和运动,为建筑创造出一种如诗的光影形态,在他的独立艺术王国中常常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1951年卡拉特拉瓦生于西班牙,其父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商业人士,卡拉特拉瓦从小就参观了西班牙最大的博物馆 —普拉多博物馆,并开始对绘画和雕塑产生兴趣,自8岁起就开始学习艺术课程,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前往法国巴黎就读美术学院。然而,当他1968年抵达时,正是学生抵抗运动的高潮,发现课程取消之后,他回到巴伦西亚,就读于建筑高级技术学校。毕业之后,他前往瑞士联邦工业学院,取得了结构工程的学位,随后取得技术科学的博士学位,使他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受到完整工程师教育的建筑师之一。1981年,卡拉特拉瓦在瑞士苏黎世建立个人建筑事务所。
期间,卡拉特拉瓦受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影响,认为建筑是一个可以让他将艺术和建筑的品质结合起来的出口。“学会像工程师一样画画和思考。”这种工程师思维似乎一直伴随着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但它总是被用来提升他对建筑和艺术兴趣的设计思维。卡拉特拉瓦认为运动是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美,运动首先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运动趋势,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是通过与它对抗自身的重力而存在。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未来世界的科幻建筑,以非常突兀的白色和结构屹立在城市中,这样的技术美似乎出乎所有常人的审美。但在欣赏完他的作品后,我们能从结构中感知到他用技术对大自然的呼应,卡拉特拉瓦为建筑形态带来的感性的思考,使得冰冷的结构向着更加诗意的方向发展。
卡拉特拉瓦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以大自然作为设计灵感。
苏黎世火车站(Stadelhofen)是卡拉特拉瓦最早获得国际认可的项目之一。设计灵感来自他收到的一只小狗的骨架,使用弯曲的混凝土廊道创造出类似胸腔结构的空间。密尔沃基美术馆则是在户外部分做了一组遮阳的百页,没有把百页全都放进玻璃窗的内侧去,它们如同一叶纤细的羽毛片,随时跟着阳光调整自己的角度。
2016年建于美国的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地铁车站,是一个挥动着羽翼的鸟。卡拉特拉瓦将其称为“眼窗”(Oculus),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幅《从儿童手中放飞的鸟》的绘画。建筑主体像一只展翅的白色钢铁巨鸟,在一群包括金融区世贸中心1号大楼等摩天大楼中间,生动展现了建筑强烈的生命力,成为枯燥环境的最佳调节剂。车站主体架构用平衡的钢铁秩序搭建,在车站“骨架”的基础上加上了有韵律的钢铁“翅膀”,肋条之间的玻璃可以引入自然光线照亮整个建筑。归结于这样独特的结构设计,车站内部中没有一根柱子,两边独立平衡的钢结构支撑起了整个空间。
在每年的9月11日,以及短暂的春秋季节中,“眼睛”可移动的顶棚将朝天空张开。这一突出的造型获CNN评为“2016年9大新地标”之一。
“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希望能以结构将美感和艺术传递。”卡拉特拉瓦说,新迪拜瞭望塔无疑是卡拉特拉瓦此愿的又一次突出呈现。塔楼延续了阿尔罕布拉宫和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传统形式,并结合伊斯兰当代设计,曲线流畅。椭圆形花苞状的大楼顶端设置有10个观景平台,该项目获得了2016年中东建筑奖。
除了建筑,卡拉特拉瓦还有诸多建筑作品。其实,从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由路桥结构工程师担纲主角,一般的建筑设计师往往对这种路桥设计退避三舍。但兼有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的卡拉特拉瓦打破了这一规则。
1984年,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申办奥运之后,决定重新修缮布德罗德大桥(BachdeRoda)。卡拉特拉瓦独特的双拱拉索方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很快这座桥便成为了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布德罗德大桥成功之后,卡拉特拉瓦又马不停蹄地设计了阿拉米洛大桥、鲁斯特尼亚桥、拉德塞维人行天桥,人们另外奉送了他“桥梁诗人”的称号。
“所有的设计都不难解释。细心观察自然,让我受益无穷。”卡拉特拉瓦说,“自然是我最好的老师。无论是桥梁,还是大楼,无论是我用了什么结构,做了怎样的扭曲,你总能从自然中找到答案。”
编辑—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