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安替:美国媒体转型,中间道路者亡

安替:美国媒体转型,中间道路者亡

摘要: 2023年是数字媒体转型的阶段总结

iWeekly

5月1日,《纽约时报》报道,曾经有57亿美元估值的数字媒体Vice会在几天内申请破产。十天前,媒体报道另外一个著名数字媒体Buzzfeed准备关闭。


Vice最初是年轻人喜欢的一个视频和纪录片频道,前身是1994年在加拿大成立的《蒙特利尔之声》杂志,1996年更名为Vice,从2006年开始进行数字和电视扩张。因为关注年轻人的角度,它的纪录片总是拥有很多年轻观众,例如2013年,美国篮球明星罗德曼访问朝鲜,随行的纪录片拍摄机构就是Vice。2017年,在媒体行业认为视频才是行业的未来的时候,获得融资,成为57亿美元媒体“独角兽”。

实际上从现在来看,那也是Vice这个“新”媒体最后的辉煌。在它获得巨额融资的前一年9月,短视频算法推送平台,那个从少儿音乐应用转化、今日头条孵化的TikTok,正式上线。从此,Vice无论在开发年轻观众方面还是用户体验上,都无法再有更好的增长,走到申请破产的今天也是必然。


有趣的是,曾经被认为是今日头条模仿对象的Buzzfeed,也在最近关闭。Buzzfeed,2006年成立于一个研究病毒式内容传播的实验室,逐步开始用算法来选择内容的推送,而张一鸣的今日头条创立于2012年。

但显然,无论是Buzzfeed还是Vice,一度被认为是美国传统媒体行业的刺客,因为它们最初以一些反传统的做法打击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力,他们直接导致传统媒体行业的员工迅速失业,进入转岗潮。但古怪的是,今天《纽约时报》和CBS这些被数字转型“刺客”们认为是老旧的媒体,依然活得不错,但刺客们,却纷纷魂飞魄散。


为什么这些数字转型“刺客”们会失败?原因在于媒体转型不允许中间立场。人们看媒体,只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欲望的迅速满足,第二是和世界的对齐。前者是因为人类天生各种欲望需要立刻、无限而且边际效用递减的上瘾式满足,后者是公民需要对这个社会有参与感、对自己的事业有控制感。


一个媒体,只有至少做到这两个方面的一个,才有可能获得读者和观众的支持,而且在选择中,人们的精力有限,他只能在他能接触的范围内选择最好的少数几个。


也就是说,既然传统媒体如《纽约时报》和CBS,一直走的就是和世界对齐的信任道路,他们的记者和这个世界的权力几乎是无缝联系,那么任何新的转型媒体,能走的路就是快速满足欲望。

在这个方面,TikTok几乎做得全对,无论是快速产生视频上,还是在算法准确分发上,的确是完美地形成了一个多巴胺上瘾工具,而且因为各个“大V”的竞争,表达一直更新,没有重复。在TikTok的占领下,Vice和Buzzfeed就失去了所有的战场。


在这场竞争中,Vice和Buzzfeed明显把“欲望和对齐”两个目标都失去了。自从2017年TikTok在美国青少年中火热之后,Vice和Buzzfeed,不但没有什么特别吸引年轻人的节目,而且也没能做出多么伟大的传统深度报道(Vice最后一个值得关注的纪录片是2017年8月的夏洛茨维尔白人至上活动报道)。


完全没有了“欲望和对齐”,年轻读者为什么要继续光顾这两家中间道路的媒体,而不继续刷TikTok,然后看看CBS主持人报道《纽约时报》的最新调查呢?


也就是说,2006年开始的美国媒体数字化转型,到今天有17年了,留下的还是主流传统媒体和社交平台,中间形态的数字新秀们,淡出了历史舞台。在媒体转型中,你只要走中间道路,即便你获得了天价的投资,最终还是会退场,因为“欲望和对齐”才是真正的人性。


2023年不仅仅是数字媒体转型的阶段总结,更是生成式AI的崛起元年。那么这对媒体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依然还是“欲望和对齐”两个目标,在AI时代意味着什么转变?


欲望意味着,理解和匹配读者欲望、迅速生成分发、视频化表达读者内心之梦的媒体才能胜出;而对齐意味着,在各种大语言模型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各种AI照片以假乱真的世界,人们更需要准确权威的深度报道,在AI制造的“幻觉”中,不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把握。


而任何希望走中间道路的尝试者,最终会在狭窄读者关注窗口的排除下,逐步暗淡离场,再多的投资也难以挽回局面。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撰文—安替 

编辑—Y 

图片—视觉中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