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4月3日,条形码迎来诞生50周年纪念日。1952年,条形码技术在美国获得专利,直到1973年4月3日,大型零售企业才就条形码扫码标准达成一致。条形码的诞生一度对零售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全球每天条形码扫码次数高达60亿次,每一秒就有约7万件商品被扫码。然而随着二维码的迅速崛起,人们也想知道条形码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消失。
第一件被扫码的商品是口香糖
1974年6月26日,美国超市Marsh Supermarket工作人员为店内数百件商品贴上条形码,同时还安装了计算机和扫描仪。超市的研发主管克莱德·道森(Clyde Dawson)决定用一盒箭牌水果口香糖试验扫描仪是否能正常工作,当收银员是莎伦·布坎南(Sharon Buchanan)成功扫描盒子,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口气。这盒口香糖是第一件被扫码物品,标志着条形码成为世界通用的信息标识符,目前这盒口香糖放置在华盛顿国立历史博物馆里展出。
谁发明了条形码?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存在争议。部分人表示最初发明条形码的是费城德雷塞尔大学的两名研究生伯纳德·西尔弗(Bernard Silver)和诺曼·约瑟夫·伍德兰德(Norman Joseph Woodland)。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消费品层出不穷,美国人已经厌倦了在收银台前排长队。一名超市经理恳求费城德雷塞尔大学理工学院的院长想出一些办法,提高消费者购买速度,改变大排长队的现象,院长对他不屑一顾,但西尔弗却听到了这件事情并告诉了伍德兰德。
伍德兰德表示,他发明条形码的灵感来源于摩斯密码。“我坐在迈哈密海滩上,把手伸进沙子里,突然间我想到条形码的图案可以是宽线或窄线,而不是点或破折号。”他们绘制的条形码原始图案像一个靶心,线条排列成同心圆。虽然两人申请了条形码技术专利,但当时缺少小型计算机,更重要的是缺少用来读取黑白条形码的强光,而且初始图案比较复杂,没有被大众所接受。
1970年,伍德兰德的同事、高级工程师乔治·劳雷尔(George Laurer)决定解决这个难题,他成立了一个团队,开始研究更简单的条形码图案和如何扫描条形码。他们首先尝试使用牛眼条形码,但商家不喜欢这个图案,因其占用过多空间。经过不断尝试,团队才确定了我们目前熟悉的条状排列图案,劳雷尔更是开发出了可读取和识别条形码的扫描仪,让条形码变成可应用的现实。
条形码改变了零售业
一件东西在诞生之初总会遭受质疑,条形码也是如此。许多商家担心条形码会破坏他们的商品,而打印条形码也会增加一笔费用。为了说服商家,劳雷尔在众人面前做了展示。他在一批商品上贴上二维码,并用扫描仪快速扫描,当计算机上正确显示每一个商品信息时,在场的商家都被说服了。
条形码的出现被一些人视为新奇事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条形码,比如生物学家会在蜜蜂身上贴上微小的条形码,以识别并追踪每只昆虫。1991年,日本游戏玩家迷上了掌上游戏机Epoch Barcode Battler,它可以扫描各种产品上的代码,并将它们转化为互相战斗的“战士”或怪物。这款游戏风靡一时,当时东京女学生为了追赶潮流,纷纷将条形码纹在身上。
此外,条形码鲜明、未来主义的外观吸引了建筑师,许多建筑师效仿条形码图案,设计类似外观的建筑物。在圣彼得堡,建筑公司Vitruvius & Sons模仿条形码图案,设计了一个红色建筑物,顶层装有细长窗户。西班牙巴塞罗那也有一栋条形码大厦,设计者在每一层设计了像条形码一样的立面窗户,最终达到一种规整克制的视觉效果。
条形码会消失吗?
事物在不断发展,最初方便的条形码也必然会被更方便的二维码所代替。负责管理条形码的国际公司GS1表示,从2027年起,产品上的条形码将被二维码取代,消费者可以自助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结账。通过扫描二维码,消费者还可以获得产品来源、成分等一切信息,这对商家和消费者无疑都是一种方便。然而新的二维码也需要零售商做出巨大调整,比如它们需要安装可以扫描二维码的新系统,零售制造商也不得不改变包装。
GS1首席执行官扬·萨默斯(Jan Somers)表示之所以要用二维码代替条形码,是因为目前每个国家甚至每个零售商都有自己的某种条形码,“这意味着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我们无法追踪源头”。为了更快、更准确地将包裹送到客户手中,去年亚马逊计划开发多模式识别系统取代条形码,便于机器人可以在不扫描和查找包裹条形码的情况下,就能准确拾取物品并进行处理。亚马逊算法第一次使用时的准确率在75%到85%之间,目前的准确率已达到99%,进一步推动了亚马逊仓库自动化进程。
也有专家认为二维码与条形码应该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如果想在数据库中存储产品标识号或附加有关产品信息,条形码可能会很有效。然而,如果想要存储大量数据并使用户可以访问之前无法访问的数据库信息时,那么二维码则比较实用。
新闻与图片来源:CNN、Smith Sonian、彭博社,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