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观点 | 周轶君:预言与巧合

观点 | 周轶君:预言与巧合

摘要: 疫情里的人性矛盾

iWeekly

距离新冠大流行爆发还有六年,土耳其诺奖作家帕慕克开始构思一部关于瘟疫的历史小说。他曾经为虚构小说《纯真博物馆》建造了一所真实的博物馆,在这部时间定锚在1901年的小说中,他创造了一座小岛,为之赋予诸多栩栩如生的细节,画家出身的他还一本正经绘制了地图。但这并非此书唯一的“陷阱”,他也给了作者一个虚构身份:女性,主人公之一帕克泽公主的曾孙女、历史学家米娜·明格尔丽。

《瘟疫之夜》是一部福尔摩斯式的侦探小说。血光从奥斯曼帝国首席传染病专家被谋杀开始。背景是岛民对隔离政策的反对,夹杂着政治上的妖魔化。历史上欧洲人相信瘟疫总是从东方开始,病毒一定是“外来的人带来的”。在明格尔岛上,人们对忽然登岛的帝国首席传染病专家抱有极大敌意,猜测他不是救星,而是疫情的始作俑者。这跟后来有美国人相信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制造了疫情如出一辙。“当疫情发生,人们总是对政府说:‘你得阻止它,你得保护我。’但同样一群人也说:‘可我们不想隔离,不想生意受损。’”帕慕克接受采访时说,这是疫情里的人性矛盾。

疫情至今,全球视野内还没有看到直接回应它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是需要拉开一段时间距离才能酿成的。帕慕克的预言,完全是巧合,给大流行交出了一份及时的作业。他用近乎游戏的态度,设置了重重心机,故事与故事环环相扣,虚实相交,紧张却不沉重。《纽约客》认为,帕慕克更重视政治维度的发展,而非人物内心的塑造。“帕慕克的故事结构并不依赖于人物个性,因此他不需要过多地‘装饰’人物的内心世界。”东西之间的这位土耳其作家,更关心瘟疫、政府、个人、社会这些作用力之间的普遍规律。明格尔岛上的疫情,最终引发民粹运动,改变了历史进程。

文学家有时也像是科学家,寻求人世间的“万物定律”。这定律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公式,对于文学家而言,则是人性的化合作用。科学公式为后来的继续发现奠定基础,人性规律,则为现世提供了警醒。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