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全球人民正在饱受通胀之苦,通胀原因是俄乌冲突、疫情、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紧张,各国都在想办法减少通胀。通胀也是美国民主党政府民意支持低迷的主要原因。民主党是否能中期选举不失败、拜登是否能在2024年连任,和美国是否能顺利减少通胀有关。
8月7日,拜登政府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当天,美国参议院在副总统哈里斯的加持下,以51:50,党派立场显明的投票,通过了《削减通胀法案》。几天后,众议院也通过了同样的法案。为什么这样以有利于国民为立法目的的法案,没有任何共和党的支持?不是共和党不在乎通胀,而是这个法案对付通胀的思路,完全是民主党的,非常符合目前拜登在处理很多问题“既要,又要,还要”的特色。
《削减通胀法案》的母本其实是民主党的《重建更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BBB),简单说就是民主党想用大政府思路,花钱重建美国各种基础设施的法案,涵盖了从社区大学免费到解决气候问题的支出等等“进步主义”的超级大项目,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共和党所有议员的反对。不仅如此,《重建更好法案》还遭到了曼钦(Joe Manchin)等财政中间派民主党议员的反对。去年12月,曼钦在儿童税收抵免项目上无法答应民主党党团主流的要求,宣布不支持该法案,导致《重建更好法案》死亡。
今年不断升高的通胀,让民主党领袖们有了新的想法。与其做一个不但在国会无法通过,甚至民主党人都无法全体同意的大政府开支法案,还不如做一个民主党内部同意、稍微减少点开支的法案,并且用降低通胀的名义“卖”给公众,算是拜登总统可以交代过去的立法成绩。因此,在7月27日,民主党党团领袖舒默和少数派曼钦达成协议,把《重建更好法案》的气候、医保部分保留,增加15%最低公司税条款,改名成《削减通胀法案》。
这当然毫无疑问地遭到了共和党和保守媒体的抵制,质疑民主党这样把大笔花钱的法案当成减少通胀的法案是“挂羊头卖狗肉”。
具体看法案内容,在气候方面,美国会增加3700亿美元的气候投资,包括新能源基础设施、太阳能风能的税收减免和个人购买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在医保方面,授予联邦Medicare系统对某些处方药价格有谈判权力,扩大医保低价覆盖范围,为Medicare的自费药上限设定在2000美元,延长奥巴马医保的医疗补贴3年。而在15%最大公司税方面,也为联邦政府堵上了从大公司收取税收的一些漏洞,要求一些超过10亿美元年收入的大公司补齐不足15%账面收入的税款。
从立法的效果上看,不能说通过向大公司增税、政府花钱支持新能源方向企业和个人医保是错的。在几亿美元联邦资金的资助下,各个行业、家庭、个人使用新能源均可能获得一定的正面资金激励,例如企业获得补贴、消费者获得更便宜的新能源产品,美国的新能源转型速度会大大加快。
但整体上这个法案的目的,其实就是推广新能源、扩张医保以及向大企业增税,这些目标和减少的通胀并不一致,在目前汽油价格飙升的情况下,再推新能源,在总账上会增加能源成本。医保的扩张和大企业的增税,也会导致医药公司和大企业,用其他方式转移成本压力给普通消费者,不但不会减少通胀,反而会增加通胀趋势。
更何况,这近万亿的联邦政府支出,并不能完全从补税上对冲,依然是在通胀时期继续增加货币的发行。很多经济学家同意共和党人的观点,怎么能在常识上接受这个政府增加开支的法案,是能减少通胀的?
这就是拜登政府在各种多元冲突目标上达成任务的特点,首先是不克制地宣布自己要完全达到各冲突目标,“既要,又要,还要”,比如在供应链问题上,既要打压中国的供应链参与,又要降低供应链全球价格,还要这些供应链企业最好能把工厂从日韩等国家搬到美国来。美国政府在宣传这些目的时,丝毫不在乎这些目的互相之间直接打架。
一旦到了要向选民报告、要出立法或者谈判结果的时候,就随便用一个东西包装出胜利的结果,反正美国自由派媒体和西方主流媒体是支持拜登政府。
立意高远而全面,但最终结果只能靠传播包装,拜登政府这个做法,在外交上,也许能获得很多正面结果,因为外交很大程度靠说服、立场和形象,但到了国内经济问题,市场并不在意这些美丽宣传。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撰文—安替
编辑—Y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