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观点|周轶君:当正剧变成闹剧

观点|周轶君:当正剧变成闹剧

摘要: “多样化”和“全球化”是两条出路

iWeekly

威尔·史密斯以一记右直拳挽救了本届奥斯卡颁奖礼的收视。在他出人意料向主持人挥拳之后,颁奖礼收视率直线飙升。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出正剧变成了闹剧。

媒体在讨论奥斯卡的未来时,倾向于认为“多样化”和“全球化”是两条出路。“多样化”在于主流“白人男性”演员和故事的叙述之外,纳入更多非主流人叙事,早先已经有女导演崭露头角、黑人同性恋故事,今年多了聋哑人角度。而“全球化”,从Roma的墨西哥风情,到韩国电影冲击,到今年日本风格的《驾驶我的车》。更不用说,接纳之前被视为对手的流媒体平台。奥斯卡要从白富美的学院奖,变成友好的大熔炉,才能继续求关注


一个——甚至未必让人失望的——现实是,这是一个权威消解、正统湮灭的时代。20世纪以来拥有无上话语权的一切,都在慢慢被解构。无论在政治、艺术、传媒领域,这样的趋势可剧烈,可悄然,但都在发生,在影响,在蜕变:独裁的倒台、端庄的贬值、精英遭到质疑……奥斯卡及其颁奖仪式,也是一出建立在权威话语系统之上的正剧。有历史必然性,也有经不起推敲之处。

▲《驾驶我的车》剧照。

所以,当正剧变成了闹剧,变成了人民的欢乐场,而不再是燕尾服晚装的专利,它的受欢迎程度急剧增加。原本观众收看奥斯卡颁奖礼,只能用“崇拜”的心理,这一拳,却令现场和全世界观众达成了共情。奥斯卡,全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本来就是一个地域性极强(如同艾美、格莱美、托尼奖一样)、品味专属感极强的评选,多样化、全球化,并不应该是奥斯卡的必然,但可以是电影工业的未来。


如果“奥斯卡”不是作为学院奖而存在,而是以其品牌影响力,把更多非主流叙事带入同一块屏幕,让这个四分五裂世界的观众,还能在此体验”人类的悲欢相同”,倒是善莫大焉。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