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生活 > 文化 > 重新定义物质

重新定义物质

摘要: 正在热映的电影《沙丘》中,超高速发展的AI 人工智能,与中世纪一般的冷兵器,构成了矛盾而迷人的未来世界观。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而作为客体的物质究竟是什么?艺术家英格夫·霍伦以创作报以回答。

英格夫·霍伦的生活一半在挪威,一半在德国,飞行是他日常的一部分。他不喜欢飞行,却不得不困顿于空中。于是他把所有东西都复制一份,如此便无需携带行李于两地之间,化繁为简。


虽然不喜欢飞行,飞行及与飞行相关的主题却在英格夫·霍伦的作品中占据大空间。英格夫·霍伦认为,汽车和飞机是思考“身体– 机器问题”的好起点—哪怕你只是买了一张机票,坐在经济舱座位上。


“英格夫·霍伦:异物碎片”,北京X美术馆展厅二,©X美术馆


挪威德国艺术家英格夫· 霍伦(Yngve Holen)的首个亚洲个展“异物碎片”(Foreign Object Debris,FOD)在北京X美术馆举办。该个展汇集了30余件霍伦的全新作品,这些作品来自于英格夫·霍伦对于工业制造、当代食品生产和航空公司等领域近十年的探索。


近年来,英格夫·霍伦备受关注。他是一半挪威血统,一半德国血统的概念派艺术家。他首次被公众所注意是在挪威的“床的呼唤”( Bed Call)展览,随后关注度升温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半睡半醒”( Half Asleep)展览。目前英格夫·霍伦已在瑞典、德国、奥地利和挪威举办个展,作品在欧洲广泛展出。


2016年,英格夫·霍伦在巴塞尔举办了一场名为“垂直座位”( VERTICALSEAT)的个展。“垂直座位”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站立椅,源于廉价航空公司的概念,即为了让更多乘客挤上飞机,只提供站立座位。英格夫·霍伦借此表达,财富和权力的压力总是通过身体传递。


“垂直座位”上展示了一辆被分成四部分的黑色保时捷轿车。英格夫·霍伦指出,汽车和飞机刚出现时让人恐慌,因为它们代表淘汰的过去和加速的未来。经过几十年对未来的焦虑,物体本身已难以让我们震惊,我们却希望再次被它们震惊。所以我们故意去看一辆保时捷被切成四段,连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我们想看的是保时捷,还是保时捷的毁灭。


类似于这样的物体常出现在英格夫·霍伦设计的名为“ETOPS”的出版物中。该出版物围绕着我们如何使用和维护设备展开论述。事实上,英格夫·霍伦关注的不是航空设备或汽车部件的技术影响,而是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对世界的理解。


“ ETOPS”原代表航空管理系统,指的是飞机飞行超出其批准规格的(标准)做法,它向人们指出在不以机场为半径的情况下,双引擎飞机可以飞行多少分钟。但飞行员们却取笑ETOPS代表的是“引擎转向或乘客游泳”(“Engines Turn,or Passengers Swim”)。类似的黑暗内部笑话经常在艺术、航空、电器行业等领域流传,也因此为英格夫·霍伦的作品提供了信息。在英格夫·霍伦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贴纸,上面写着“如果它很无聊,我就不去”(If it's Boring, I'm not Going)。这句话本身就是对波音公司广告语“如果不是波音,我就不去”(If it's not Boeing, I'm not Going)的一种曲解和嘲笑。


英格夫·霍伦,《密集恐惧症》,“异物碎片”, 2021,©X美术馆


异物碎片


本次展览的名字“异物碎片”(Foreign Object Debris,FOD)同样源于航空行业。在航空领域中,异物碎片(FOD)表示在不适当的位置所出现的物体,并可能因为处于该位置而对飞机或人员造成损害。如此错置相对于物体的其他属性更具有破坏性。于此,FOD也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概念—原本熟悉的物体脱离了原系统的环境和位置后,便成了异物。


与本次展览同名的雕塑作品《FOD》(2021),是半具来自德国汉堡屠宰场的奶牛尸体雕塑。经3D扫描后,英格夫·霍伦用泡沫塑料制作尸体,并用黑色碳纤维包裹它。碳纤维轻便而稳定,通常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通过这件作品,英格夫·霍伦引发了关于身体、运输、环境与技术创新问题的思考:畜牧业和运输业向来被认为是碳排放的两大产业,一直在不断试探、挑战碳排放伦理和技术的边界,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奶牛尸体外形与畜牧业相关; 其尺寸和所用材料与运输业相关;但其因碳而生的作品外层的碳纤维,却可以有效地缓解碳排放。


与《FOD》的创意相呼应的,是英格夫·霍伦本次展览中的另一个作品:《人智学SUV》( 2021)。在该作品中,英格夫·霍伦对三个普通的铝制车轮进行3D扫描,重新制作出刷有黄绿色环保清漆的木制雕塑。不同于原车轮的材料和尺寸,作品中轮设计的装饰性被放大,看起来与玩具相仿,其人智学本质就此被唤醒—通过将化石燃料汽车与孩子在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德国一所提倡人智学教育的学校,推崇返璞归真的教育环境)玩的环保玩具相结合,展现了都市家长崇尚华德福教育,却用SUV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矛盾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人智学传递了关于灵性世界最本源的问题—人类、自然、宇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英格夫·霍伦通过将不同的材料并置(比如软与硬、光滑与粗糙、手工与高科技的材料的组合),创造一种充满冲突的张力,从而改变人们对艺术品及其展示环境的感知。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材料,就像古罗马神话中双面神的两个面孔:一个通往过去,一个看向未来, 两者生而亲密,无法分割。


英格夫·霍伦,《神经经济学》,2021,摄影:Stefan Korte 致谢艺术家,柏林Galerie Neu,

伦敦Modern Art 及法兰克福Neue Alte Brücke


重新定义


3D扫描和3D打印是英格夫·霍伦所用数据处理方式中最常见的两种。这样的双重处理勾勒出当代图像表现的困境:将一个物体的形态简化为数据的集合体,却不保留它的物质性,将新的材质填充到原有的空腔中—类似清除地形后进行的场地建设:原来的结构被拆除,新的身体中保有旧的灵魂。


在2013年的作品《仇恨头》中,英格夫·霍伦设计了一个3D打印的钛安全螺丝,它的头呈切割形状—如果没有特殊的工具,没有人能将其拧松—形成一个威胁、技术性微笑,暗喻苹果公司制造独特的、用户无法使用的“螺丝”,通过让机器自我封闭来防止用户篡改。


1982年,英格夫·霍伦生于布伦瑞克,目前生活并工作于柏林和奥斯陆。他先后毕业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建筑系,以及施泰德艺术学院雕塑系。英格夫·霍伦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要媒介,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广泛,从汽车工业、食品生产和机器人科学,到整形外科和航空航天等诸多现代产业,探索人机危机。


英格夫·霍伦的这些作品设计,与其说是展示技术实力,不如说是提出了与人类边界有关的问题:感知、身体、技术和伦理道德。在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与物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因依赖于表面效率的技术,而变得更复杂。在此复杂的过程中,物体定义了我们,我们也重新定义了它们。


编辑 杨扬 撰文 刘隽 设计 木谷 图片 由X美术馆提供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